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细数大学排行榜四宗“罪 ”| 谁最不靠谱?

刚刚更新 澳际教育 编辑: 浏览次数:939 移动端
大学排名榜,被绝大多数出国留学的学生视为在择校时的重要参考。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具影响力、认可度高、流传范围广的全球性大学排名有四类,分别是: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TIME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U.S.News排名。
进入八九月份,四大榜单本年度的全球大学排名结果相继公布,收获了广泛的关注度。尽管它们被视为排行榜的权威,但围绕排名结果是否客观、全面、公允,争议之声却一直存在。

ARWU资格最老,
泰晤士排名曾是QS排名的“小弟”

如果论其问世的时间,在四大全球大学排名中,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英文全称: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可以说是老大哥,其问世最早,在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首次发布。2009年开始,ARWU改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
QS世界大学排名由英国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公司制作和发布,首次发布时间是2004年。TIMES世界大学排名如今的影响力不输于QS世界大学排名,二者颇有渊源。2004年,QS公司与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英文全称: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imes Higher或THE)进行合作,由后者提供媒体支持,共同发布世界大学排名,称为“THE-QS世界大学排名”,每年发布一次,但自2010年起,二者分道扬镳。QS公司独立发布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则转而与路透社合作,发布世界大学排名。
U.S.News美国大学排名问世较早,1983年就已开始公布,但其全球大学排名则迟至2014年才正式推出。该排名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文名:U.S. News & World Report)杂志社研究发布。
四大榜单都有各自独特的量化标准和指标权重,覆盖学校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从最基本的师资力量、教育投入、同行评议到博士比例、校友捐赠等均作为评价指标,占有不同的权重。尽管各榜单力求客观,但仍不免有为人诟病之处。
 

QS排名有争议:
学术同行评议难保公允


QS排名的争议之处在于,在看似严谨、客观的数字背后,却是人为可操作的主观结果。在其比重最大的学术声誉一栏中,采用了向学术界发放调查问卷的简单形式来收集数据。相关学术人员被问及在自己所属领域里最好的大学是哪个,既不能保证业内同行对所有大学都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又难以保证随机调查方式的客观性。例如,由于学术争议而附带对院校的偏见就无法避免,因此遍地撒网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质量让人怀疑。在2015年QS排行榜上,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耶鲁大学(YALE) 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分别居于第12、13、14和26位。单就学术声誉这一项来说,新加坡国立大学、耶鲁大学和伯克利分校都是100分满分,这是无可厚非的,而南洋理工竟然得到95.3分。仅有20多年建校历史的南洋理工与拥有300多年学术声誉的耶鲁大学相比就差了5分,这样的结果在不少人看来有失常理—学校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300多年的学术沉淀岂能与20年的新兴校园才有5%的差距?
学术同行评议的方式也给予许多看重排名的大学可趁之机。他们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在学术研究同行中的知名度和声誉,硬性规定教授在参加会议时向同行专家索要名片,定期向同行专家发送信息介绍科研进展情况以提高知名度,有些学校则专门设立排名研究部门,将本该用于教育的资源花费到提高大学排名的研究中去。这些开小灶、不公平的竞争方式,皆源于学校、媒体、学生家长对于大学排名的盲目崇拜,QS排行榜成为学生、家长之间攀比的谈资,成为某些机构提高留学成功率的鼓吹砝码。
 

TIMES客观性存疑:
不确定因素竟是衡量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

 
除了数据来源不可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广受诟病之外,相关机构在给世界大学排名时所参照的因素带有不可控性,在专业人士看来不乏滑稽可笑之处。
TIMES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参照汤森路透社(Thomson Reuters)数据库,独立设定指标发布的年度前500名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所依据的数据类别中,入学标准(Entry Standard)这一栏算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入学分数越高意味着竞争越激烈、学校越好。然而,其他的评分标准却不尽如此。学生满意度作为权重最高的评分指标赫然在目,仅仅以学生的视角来评价教学质量?这样的话,会不会因为这门功课挂掉而给老师一个差评?评分最高的老师永远都是期末成绩给分最高的老师,而这些老师不一定是教得最好、最认真、最负责的,类似的情况在国内大学也屡见不鲜。把一个充满偏差和不确定因素的指标设置为权重最高的评价标准,难免令人怀疑TIMES的靠谱程度。
虽然TIMES的评价指标相对细化也相对全面,其中包括研究质量与密度、学术投入等,但所有数据的收集全凭参与学校自己上传,这一点倒与QS不相上下。学校自己上传数据,没有相关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其中的真实性、可靠性、操作性是未可知的,那么由此得出的排名客观性也需要打个问号。
 

U.S.News排名有问题:
不计“产出”的排名争斗最终伤害的是谁?

 
入学、读书、研究、就业对学生来说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周期。与入学同等重要的一项—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如果没有被纳入考察标准,那么不计“产出”的排名最终伤害的就是学生在校内的教育体验。在这一点上,U.S.News排名就存在问题。
U.S.News的排名系统只考虑了学术声誉、教师资源、财政投入以及校友捐赠等投入,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雇主评价等产出并没有考虑在内。
虽然在U.S.News考察的指标中,有一项“毕业率表现”的指标,权重占到7.5%,但是这个指标并没有外围理解的那么简单,其目的也不是在于考察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毕业率表现”这个指标将就业率分为“预计就业率”和“实际就业率”,但它不在乎就业率的高低,仅当两者相符合时大学才能在此项拿到高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所大学的“实际就业率”和“预计就业率”都是80%,那么在这一项上就比“实际就业率”为88%的大学得分要高,因为这所大学的“预计就业率”是90%,与实际存在出入。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前校长Gerhard Casper曾明确表示这项指标毫无意义,他指出加州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严格且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而著称,显然这样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术和实践能力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但在U.S.News排名中,加州理工大学的预计就业率高达99%但实际毕业率才85%,14%的差额直接拉低了加州理工在此项的评分。对此,不少人无法理解,学生没有毕业难道要去责怪这个学校的课程太具挑战性?为了提高排名,加州理工完全可以教授简单、容易毕业的课程,可这样做有意义么?事实上,不顾及学生就业质量的排名最终伤害的是学生本身,伤害的是整所大学的学术声誉。
围绕U.S.News制订的评价指标,为了提高排名不少大学开始暗箱操作甚至不择手段,其中不乏精英顶尖大学。有些大学出资让已经被录取的学生重考SAT,然后把高分成绩交给U.S.News研究方作为排名的依据;还有一些学校在提交数据后再将一些低分的学生录取,既增加了学校的学费收入、国际生比例,又避免低分影响排名。
 

ARWU排名再权威也有不完美:
论文发表掺水严重,恐难以取信

 
与其他排行榜的问题相比,历史最悠久的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对权威。其以评价方法的客观、透明和稳定著称,所采用的都是“国际可比的客观指标和第三方数据”,包括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和教师数量、各学术领域获引用次数最高之科学家人数、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人均学术表现等。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大学以ARWU排名为标准,来制定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采取各种举措来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ARWU注重学术研究,这是它的优势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没有可指摘的地方。从它的评估指标及其各项指标所占比例来看,其中占据评估比例最高的是发表论文的数量。人们对此提出了质疑,一所大学发表了多少SCI、Nature论文,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对于一个普通本科生和实践性研究员有何参考价值?况且,学术行业的论文发表越来越水,论文发表的等级、影响因子可以明码标价,甚至有专门的写手团队有选题、取材、实验、撰写一条龙服务,现在大多数杂志、期刊的论文同行审议也全部发给作者熟识的专家去审议。如此种种,大学排行榜如果依旧坚持以发表论文和获奖的数量来衡量高等教育的水平,不免令人猜疑,背后是否有某些利益的存在。
此外,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指出的,ARWU的局限还在于大学的评估重理工及研究,轻人文及教学素质,如果要选择偏人文的大学,该排行榜就没有太多的参考价 值。
 

排行榜对大学的影响:
为提升排名而进行人为操作

 
各家排行榜都可以自主指定评价指标,但这些指标似乎对世界高校的教育水平提升没有太大帮助,权重分配也不尽合理,导致一些学校在竞争排名上花费大量精力而忽视了最应该关注的教育与学生培养。
克莱蒙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 曾用一年的时间将自己在U.S.News中的排名提升了16位,这样的速度在外界看来未免蹿升太快。事实上,为了提高排名和招生数,时任克莱蒙大森大学的校长专门根据U.S.News的排名标准对学校资源配置进行操作。比如,为了提高在“20人以下的课程数量百分比”这个子目下面的排名,人为改变上课的班级人数,将20人的讨论课强行变成19人,60人的讨论课增加为65人,这样的做法只会将学校体制搞得十分混乱,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
除此之外,克莱蒙森大学还提高教职人员的工资,单就教授的平均年薪就提高了20000美金,这在U.S.News的评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学校通过提高学费、压缩奖学金来实现教授工资的增加,因为学费增减并不属于大学排名的考虑指标。更可笑的是,为了在U.S.News“校友捐款比例”这个项目中提高排名,克莱蒙森大学的教务人员主动联系校友请求他们至少捐出1美元,因为排行榜只考虑校友捐款比例而不在乎捐款的数量,学校后来甚至雇佣了一家公司专门去督促还没有捐款的校友。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增加了教育经费投入。但很明显,这些学校的重点在于把钱和时间花在提高自己的排名上,而不是用于提高自己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教育经费支出、丰富校园活动。在排名效应的影响下,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只要是学校需要分配资源,都会围绕一个重要的问题:怎么分配资源才能让我们的排名提高?而不是怎样分配资源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体验、增强学生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它们忘记了自己作为高等教育院校的使命。
 

排名成为商品  
获益的不只是学校

 
为什么不断有媒体机构推出自己的排名?为什么每一年都对世界大学进行排名?教育的发展追得上大学排名的脚步么?而且仅仅时隔一年的大学排名差距却如此大,有些学校甚至在一年中实现十级连跳。我们需要审视的是,这样的排名是否为某些大学量身定做?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学排名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有一批人靠着这个吃饭。在这个产业里,排名是产品,而消费者是看排名的人,也就是学校、学生家长以及中介机构。学校推崇排名,为了增加招生数,增加学费收入,毕竟这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学生、家长在盲目地推崇排名,是为了更好的大学体验还是为了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中介机构一开始介绍大学就先将其排名摆出来,而对于那些排名靠后却很专业的学校却以案例不足来推辞。而某些机构推出排名,背后也有着利益纠葛。
举一个商场中常见的例子。U.S.News 实质上是美国一家商业新闻机构,其主营业务—新闻与传媒经营得并不景气,现在主要靠在网站上推出各种排名吸引点击率,像普通网站一样通过流量变现吸引商家投放网页广告来维持收入。为了扭转经营不善的境况,2014年U.S.News从主做美国大学排名转战到拥有更大市场的世界大学排名。作为新产品,面对QS,TIMES和ARWU等已经有多年市场基础的世界大学排名,U.S.News如何分一杯羹,获取利润?世界大学排行榜都是做给国际留学生看的,本土学生很少去关注这些排名。而在国际留学市场中,中国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那么U.S.News该怎样运作才能抓住中国人的需求并迅速将其他同行机构的客户连根拔起?
U.S.News要的是点击率,同时还要有权威性。如何吸引中国的学生,并且将U.S.News的形象塑造得很权威?从中国高校入手,通过学校将U.S.News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要比广告中的信息权威得多。那么如何让中国高校接受U.S.News排名,为U.S.News站台?提高中国高校的排名,排名提高了中国高校才会借以宣传。果然,最新的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吊打麻省理工、哈工大“力压”斯坦福、江南大学竟然“碾压”康奈尔,这样的排名结果一出来立刻蹿红网络,并成为中国大陆最热门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各相关高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学生社团公众号等以前所未有的投放度竞相报道这次排名,而且这些报道往往还在末尾附上U.S.News的官方网站链接,为U.S.News公司创造了大量来自中国大陆的访问次数、流量和利润,U.S.News在这次商场博弈中赚得钵满盆满。所有的一切皆来自于排名标准的可操作性甚至可以量身定做,但作为这个市场博弈的最大受益者U.S.News公司,显然没有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任何实质上的贡 献。
 

难道只是硬广告?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为人们所推崇的四大全球大学排行榜各有弊端,该如何看待其价值?简单来说,世界大学排行榜,专为国际留学生而出品。这些排行榜为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相对有意义的参考信息,哪些大学在教育上一直在进步,它们的优势在哪些方面,这些都可以通过排行榜提供的具体数据中获得。而且,从近几年的世界大学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各大高校持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就算排行榜的水再深,如果没有中国高校教育在进步这个前提,也只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再怎么吆喝,相关机构也无法操控排名结果。
排行榜就是硬广告,凭借其强大的游说功能勾引着留学生的小心脏。但它也只能是广告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相信与否、行动与否全在学生个人。
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世界大学排名的盲信往往带来一些让人遗憾的结果,例如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精英大学的高退学率、学生对于所选择的高校不适应、不喜欢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结合个人实际,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发展方向以及经济能力选择学校,多看多问多打听,丰富信息来源,获取相对真实、可靠有效的院校信息,尽可能避免在择校上出现的失误。毕竟,选择一所心仪的大学以及舒心的环境对于漫长而又单调的求学之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